能源化工
储能化学基础;
环境化工(英文);
功能材料化学与技术
先进燃料与化学推进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;
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;
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顾问委员;
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委员;
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;
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爆震与新型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;
RSC Advances副编辑;
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;
Energetic Material Frontiers编委;
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编委;
含能材料编委;
天津科技大学学报编委;
煤炭化工编委;
燃料化学
在高能燃料方面,提出“高能碳氢燃料分子工程”概念,以“创新燃料分子结构、精细调控燃料分子组成”为核心,建立了新型燃料分子设计及合成方法,创制了燃料合成高效催化剂,建立了燃料合成过程耦合强化方法,形成了高能燃料规模化生产技术,在航天航空领域大量应用。在氢能源方面,发展过渡金属催化剂电子自旋态调控方法,揭示电子自旋填充状态影响反应物分子及中间物种的吸附/脱附动力学机制;提出兼具团簇和单原子优点的单原子对催化剂,强化氢气、氧气等小分子活化,开发了低成本高活性水分解、氢燃料电池、化学储氢及释氢催化剂及工艺,完成示范应用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第三完成人)、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、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、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。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国家自然基金委(国际合作交流项目、优秀青年基金、联合基金、面上基金、青年基金)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、企业合作项目等。
在Nat Energy、Nat Commun、JACS、AIChE J等发表论文300余篇,SCI引用>20000次,出版英文专著1本、中文专著1本,获授权美国发明5项、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,入选科睿唯安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。
研究生导师类型 | 学术型硕导,专业型硕导,学术型博导,专业型博导 |
学术型硕士招生学科 | 081702化学工艺 |
学术型硕士招生研究方向 |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|
专业型硕士招生学科 | 085600材料与化工(专业学位) |
专业型硕士招生研究方向 | 02化学工艺 |
学术型博士招生学科 | 081702化学工艺,0817Z2能源化工,0817Z3材料化工 |
专业型博士招生学科 | 085600材料与化工,085800能源动力 |